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典藏馆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艺博馆 作品义卖捐赠交易对接平台 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双年展
友情链接:GSSP金曦奖国际艺术与设计大赛
蔡国强个人专馆LOGO
"杰出艺术作品收藏"专馆 刘海粟艺术作品展

艺术观点-评论

刘海粟的艺术教育观

信息来源: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艺博馆     发 布 者:黄中     发布时间:2022-10-24

1924年,刘海粟就提出了他的艺术教育理念。“艺术教育就是把艺术的精神,通过教育以培养育化人类美的本能和美的感情;同时还促使这美的本能向上发展和美的感情向外表现,普遍地培育出良善的健全的人类。”刘海粟的艺术教育观是蔡元培“美育代宗教”思想在美术教育领域的具体化,通过上海美专的办学宗旨得以实施。
       刘海粟从创建上海美专开始至之后四十多年,一直以陶冶人格至善为目标。他主张解放思想,反对束缚个性,提倡大胆创造。教学上采取多形式教学方法,不拘泥某种艺术流派,提倡艺术风格自由发展。他十分强调对传统的学习,尤其重视基本功训练。另外他还特别加强了美术史论的教学和研究,注重学生的综合文化修养,这在美术教育上也是首创。

1、解放思想,与时俱进。
      刘海粟曾在1923年“回顾上海美专十年”时讲过一段话:“学校的教学本来是活的,是要依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的,决不可以依着死章程去办事。……况且美专之在中国,要依什么章程也无从依起,处处要自己依着实际情形实事求是去做,因此就时时发生变动。……我以为在时代思想上,当然应该要刻刻追到前面去才好。”
      在学制安排上看,从美专创办之初的修业期一年到逐步改学制为三年,从最初只设两班到逐渐增设各科,扩大专业种类。正是本着社会对美术人才专业的不同需求,而做出的安排。学校不断地改进学制、学科安排,不囿于固定模式,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,培养出了多样性美术人才。
      上海美专于1919年开始招收男女学生,是美术学校中最早开放女禁的。这是对封建思想的一次冲击,体现了男女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,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进步思想。

2、注重基本功的训练。
       1938年,刘海粟将旅行写生纳入到教学中,并亲自带学生到各地写生。这是当时全国院校中的首创。他主张:“每欲遍游国内,写风土人情,供人观览,俾吾人得以交换知识,此于美感教育、社会教育均有大关系。”学生白天采风、写生,晚上相互交流,老师点评,结束后就地展览,征求群众意见。通过旅行写生,学生可以观察、体验生活,又能练习并掌握写生技法,这是绘画创作的重要基础。
      为了加强造型基本功,上海美专引进西方美术教学的模式,开设人体写生课,使用裸体模特儿。这个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,引来了各方的职责和辱骂。但是刘海粟丝毫没有退缩,以“艺术叛徒”自嘲,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,即便是遭到通缉也毫不畏惧,誓与封建思想抗争到底。此争论持续了十年,它使人体模特被中国美术教育逐步接受,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重要胜利。

3、重视学生个性。
       1924年刘海粟在《图画应该怎样教学》一文中提到:“图画的教与学,其手段方法,第一要尊重个性,因为人的性格各有不同,万不能强使划一……从前教图画,多以教师范本为本位,对于学生个性束缚过甚。久而久之,便养成了一种他律性和依赖性,又以急于取得目前描写的效果,而陷于浅薄的方法主义,将个人的本能剥夺殆尽。”刘海粟从小接受私塾教育,深感机械教学的弊端,因此在上海美专,他推崇个性解放,注重学生个体特点。“美专只要能达到美专的目的,一切制度和办法都应以学生不受束缚、能研究真理为原则”、“应该让学生自己抒发自己的感情,不要有师承模仿的习气”。这样的教学方针让学生摆脱模仿的习气而实现对艺术的自由探索,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。

4、注重人文素养。
       刘海粟主张艺术家要有较好的理论修养,对学生也要求开拓视野,拓宽知识面,做到一专多能。因此他经常聘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、艺术家到美专演讲。同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,组织各类学术研究会,如木刻、漫画、书法、篆刻、文学、话剧、昆曲等。他曾邀请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到学校指导话剧活动,排演了郭沫若的《聂莹》和董每戡的《C夫人》。丰富的校园活动,让学生接触到各种艺术门类,吸收到多种艺术养分。

5、从社会实际出发。
       刘海粟的艺术教育充分考虑到社会实际和时代需求,采取多形式、多层次和多学科的教学方式进行。比如除了培养美术专业人才外,还针对中小学的需要,亲自编写教材,培养中小学师资力量。另外,为了满足广大美术爱好者的需求,上海美专先后开办了函授学校、暑期学校和夜校,让在职、在学或无业的爱好者,也能接受美术训练。这种针对不同人群而制定的多层次的教学模式,完成了从普及到提高、从初级到高级的教育体系。


上一篇:无
下一篇:刘海粟的艺术人生
扫一扫 关注我们!

邮箱:3579963013@qq.com

电话:021-6806 9669

地址:上海市沪南路2583号 阳光大厦405室

邮编:201315

当代国际艺术与设计数字典藏馆 版权所有 Copyright(@)2010-2022 沪ICP备2022001293号